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九


——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九

旧中国的科技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专业的科研机构少,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和艰苦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实力迅速提升科研成果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举世瞩目。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和强大动力。

一、统筹规划,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不到500人,专业科研机构也只有30多家。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此后,各部门、各地区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迅速发展。“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600多家,形成了一支由中科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

为增强我国科技实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迎接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1956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了57项重大科技任务,其中将和平利用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技作为发展重点。1962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提前五年完成,从而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了一批新兴的科技领域,促进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对我国科技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七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和核爆炸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研制成功半导体三极管和二极管;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第一颗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全球首次成功上市。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对促进我国科研机构布局和科技队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62年,全国科研机构由计划之初的380个增加到1296个,分布在各个主要学科和技术领域;专门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从6万人增加到近20万人。此后,我国于1962年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科研项目374项、中心问题3205项、研究课题1.5万个。

2、改革开放,为科技腾飞插上翅膀

十年的风风雨雨,对我国的科技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大批科研人员遭到迫害,17年来积累的科技实力损失惨重。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迎来了科技大发展的春天,我国科技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

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年来,在《决定》精神和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科技体制和科技工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科研机构改革目标是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使科研机构的设立和科研活动能够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科研成果。真正的生产力。从改革目标看,除独立设立基础性和非营利性研究所外,其他应用性研究所应逐步进入企业集团,或转制为企业。自1990年代以来,已有600多家研究所进入企业集团并转制为企业,工业管理部下属的242个科研院所也将并入企业。在科研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科研活动的方式逐渐从自主选题-科研成果推广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问题的需要。的企业。据统计,已有1400多家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600多家参与或成为行业技术中心,5000多家科研院所自营企业成长。科研活动的模式逐渐由自主选题-科研成果-推广转变为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问题。据统计,已有1400多家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600多家参与或成为行业技术中心,5000多家科研院所自营企业成长。科研活动的模式逐渐由自主选题-科研成果-推广转变为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问题。据统计,已有1400多家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600多家参与或成为行业技术中心,5000多家科研院所自营企业成长。

2.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增强科研机构的力量和活力

科技拨款体制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拨款制度改革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的局面。科研机构资金来源不断拓宽,形成了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格局。1998年,国家科研开发机构共筹集科技经费545.2亿元,其中政府拨款247.5亿元,占45.4%;自筹资金158.6亿元,占比29.1%;银行贷款64.6亿元,占比11.8%;其他资金74.6亿元,占 13.7%。在科技经费筹措中,政府拨款比例逐年下降,1998年比1991年下降近8个百分点。筹资比例不断上升,1998年下降近7个百分点高于1991年。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也增强了研发机构的活力。到1998年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员人均支出8万元,是1991年的3.8倍。1998年比1991年下降近8个百分点。筹资比例不断提高,1998年比1991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也增加了研发机构的活力。到1998年,研发机构科技人员人均支出8万元,是1991年的3.8倍。1998年比1991年下降近8个百分点。筹资比例不断提高,1998年比1991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也增加了研发机构的活力。到1998年,研发机构科技人员人均支出8万元,是1991年的3.8倍。也增强了研发机构的活力。到1998年,研发机构科技人员人均支出8万元,是1991年的3.8倍。也增强了研发机构的活力。到1998年,研发机构科技人员人均支出8万元,是1991年的3.8倍。

三、技术市场稳步发展,技术贸易日趋活跃

科技市场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开放、振兴、培育、引进”的政策指导下,从无到有、健康发展,促进了推广应用。我国科技成果。到1998年,全国共有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3万个,从业人员113.7万人,其中专职人员74.1万人,分别是1991年的3倍、3.4倍和3.3倍。科技交易机构的不断壮大,促进了科技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交易水平的提升。1998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8.2万份,成交额43份。580亿元,分别是1986年的3.3倍和21.2倍;每份技术合同平均成交额为15.5万元,是1986年平均成交额2.4万元的6.5倍。我国技术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科技与经济长期脱节的局面。

(二)科技计划顺利实施,科技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指导下,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我国科技工作形成了经济建设、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基础。研究三个层次全面发展的战略格局。

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工作成效显着

科技攻关计划”始于1982年,旨在集中全国主要科技力量,共同攻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科技问题。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仅“八五”期间,就安排了国民经济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项目180项。五年共投入资金超过90亿元,取得科技成果6万余项(其中35%达到国际水平)。

“星火计划”是引导农村经济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发展轨道的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经营理念,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8年底,“星火计划”共完成项目4.5万个。1998年实施项目1753个,完成资金121.3亿元,实现增加值333.4亿元。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国家启动“

2.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为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自1986年起,国家实施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年来,这个计划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95年底,该项目已取得1200项研究成果,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540项,获得国家奖励73项,获得国内外专利244项。“九五”头两年取得268项科研成果,其中一半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863”计划的顺利实施,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尽快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家从1988年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到1998年,已实施项目近1.5万个。按计划实施,其中1998年实施2249户,新增产值732亿元,利税132.5亿元,创汇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起,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多,经济快速增长。到1998年,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91年的27个增加到53个,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从2587家快速增长到16097家,从业人员从13.8万人猛增到174万人。1998年技术、工贸总收入4839.6亿元,总产值4333.6亿元,出口创汇85.3亿美元,分别是1991年的55.4倍、60.9倍和12.1倍.

3.发展基础研究,赶上世界水平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保障基础研究稳步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1998年,国家基础研究经费37亿元,是1991年的5倍;比1991年增长16.4%。为支持基础研究,1984年至1997年,国家共投资18.1亿元,建设重点实验室150多个。经过多年建设,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199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科研项目5871项,筹资4.9亿元;获得获奖成果347项,发表论文12221篇;当年毕业研究生2862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稳定基础研究队伍,1986年设立了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我国基础研究的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8年,基金会共资助项目5万个,资助资金约45亿元。1991年以来,我国实施旨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攀登计划”,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几年来,该计划共实施项目213个,累计落实资金3.9亿元;1998年,该项目发表论文 4,970 篇,其中 1,975 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拉近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根据主要反映基础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统计,1997年我国共有论文16883篇,跃升从1987年的世界第24位上升到世界第12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s 高级水平。根据主要反映基础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统计,1997年我国共有论文16883篇,跃升从1987年的世界第24位上升到世界第12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s 高级水平。根据主要反映基础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量统计,1997年我国共有论文16883篇,跃升从1987年的世界第24位上升到世界第12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三)国际合作日益广泛,科技交流空前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逐步摆脱封闭局面,实行全方位开放政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和活跃。迄今为止,我国先后与1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政府科技合作或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更加活跃。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团体参加了244个国际科技组织,293名科技工作者担任国际科技组织执行委员会(理事会)。委员会领导;253名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任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36个国家科学基金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和备忘录。1998年,对外开展官方和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2.2万个,人员往来7万人次,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21倍和12倍。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已引进外国专家40万余人,派出约20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扩大,促进了我国技术贸易的不断发展。1998年,我国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254项,营业额163.8亿美元,分别是1991年的17.5倍和4.7倍;5.2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对加快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扩大,促进了我国技术贸易的不断发展。1998年,我国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254项,营业额163.8亿美元,分别是1991年的17.5倍和4.7倍;5.2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对加快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扩大科技,促进了我国技术贸易的不断发展。1998年,我国签订技术引进合同6254项,营业额163.8亿美元,分别是1991年的17.5倍和4.7倍;5.2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对加快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发展壮大,为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一)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投入稳步增加

一、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1998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91.3万人,是1978年的4.8倍,年均增长。82.8万人,是改革前年均增加15.1万人的5.5倍。同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1998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81.4万人,其中科技人员149万人,比1991年分别增长23.1%和12.8%。

2、科研技术开发机构快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科研机构发展迅速。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构成我国科技体系的主体,成为三大科技活动。支柱。到1998年底,全国共有科研技术开发机构21663个,其中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自主研发机构7496个,占34.6%;大专院校研发机构3241家,占比15%;大中型工业有10家,

三、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科技投入稳步增加。1998年,全国科技经费支出1128.5亿元,是1991年的2.9倍;全国人均科技支出由1991年的33.5元增加到90.4元;全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51亿元,是1991年的3.2倍。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事业顺利实施技术发展计划,在财政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国家继续逐年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1998年科技财政拨款466.5亿元,增长11.2%,是1978年52.9亿元的8.8倍。技术投入,技术开发支出迅速增加,1998年达到478.7亿元,是1988年的4.1倍。

(二)科技成果丰硕,成果举世瞩目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呵护下,经过亿万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成果举世瞩目,国家科技实力大大增强。

早在文革前,我国就研发了多项前沿技术,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晶体为代表的多项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成果硕果累累。1978年至1998年,我国成功发射卫星51颗,其中可返回卫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成为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继前苏联、美国和法国之后。此外,我国顺利完成了水下导弹发射;攻克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等关键技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碰撞;5兆瓦低温核供应堆和大亚湾核电站投入运行使用;原子级操纵技术和原子级处理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世界上最早种植转基因杂交水稻;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取得突破;“银河-III”百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海底勘测任务;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单克隆抗体技术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1981年以来,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6.5万项,其中近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至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1997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科技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2.2万篇,比1989年增长40.1%。同时,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也显着增加。据统计,1997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期刊论文3.5万篇,是1989年的2.9倍。按论文数量计算,我国从1989年的第15位跃升至第9位。

为鼓励和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和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正式实施。《专利法》实施十年来,我国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逐年增加。1985年至1998年,中国专利局共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86万件,授权专利43万件,其中申请12.2万件,1998年授权6.8万件。在授权专利中,应用了大量成果,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的专利水平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1997年12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排名,当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排在第21位和第24位。我国专利成果的快速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