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知胜大咖】太极驾到,遇


历史在这里相遇,新篇章在这里书写。

2021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在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大有可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把握大势科技,抢占先机。机器,面临问题,

热烈的掌声是对复兴大道科技成就的致敬,也是对中国坚定不移走科技自强自强道路的坚定信念。

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每一次中国“冲锋陷阵”科技被吹,它释放出强大的动能。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天问一号”;从“银河一号”到“天河一号”,再到“神威太湖之光”;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到“蛟龙”号,再到“奋斗者号”……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势头强劲,中国正式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从未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也从未对人民的生活和福祉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开启新征程。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创新的壮歌将永存……

标志方向

潜心科技创新实现赶超

科技立则立国,科技强则国强。

公元6世纪至17世纪初,中国占世界重大科技成果的54%以上,19世纪下降到0.4%。“虽然古代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著名的“李约瑟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专职科研人员不足500人,全国只有30多家科研机构,科技基础极为雄厚。虚弱的。如何聚焦科技发展实现赶超,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经典论文让科学的春风吹过大地;1995年5月,党中央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强调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2016年5月30日,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中国要强大,中国人的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的技术。”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分析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历史定位、时代定位和国际地位。

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放眼大局、谋大局、抓根本,我国科技事业必将发展壮大。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数将达到9100万人,公立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超过3450所。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和高被引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可期超过 60%。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第14位。

“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表示。.

收集情报以解决关键问题

以“大人物”之心承载复兴大业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成功着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任务项目总设计师张荣桥默默流泪——“我们完成了对国家的承诺——‘第一个百年,中国机器人将登陆火星,不负祖国的期望!”

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只是大国科技步伐加快,走向越来越“科学无人区”的一个缩影。

从“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现青蒿素,到“嫦娥五号”外星物体采样返回,500-500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发射、“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回首百年,依托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法宝科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拥有“国之伟人”,坚持“四个方面”,承载着民族复兴大业,我国取得了一大批“不屈不挠”的科技成果。

仰望星空,科学家的精神永远闪耀。从李四光、钱学森、邓家贤,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了力量。

“时代楷模”彭世禄院士,毕生致力于“深潜”,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被誉为中国核电行业的“先锋牛”。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以“草下清凉梦”而闻名。他研究的杂交水稻仅在中国土地上就累计增产超过6000亿公斤,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商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惠及了周边亿万人民。世界。

放眼国家,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写下了论文。李保国、朱有勇、李宇……党的十八大以来,19万科技专家深入一线,28.98万科技专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创造了一个载入史册的人间奇迹。

但看今天,C919大飞机已准备就绪,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机试验成功,最大直径盾构机成功启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通车,世界成功分离。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一批临床治疗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多种疫苗研发应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系统能力突破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肥沃的土壤

深化改革促进创新

要点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统。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30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没有停下脚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实打实”,“打击”了几十年来难以消除的积淀问题——告别“散落的女神”花开九龙治水”,分散在40多个部门,优化整合了近百项科技计划;分散的、封闭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研究人员如何才能同时拥有“面子”和“内心”?“释放”+“激励”成为科技改革的关键词,“破四恶”、“树立新标准”、“揭榜”……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在沃土上驰骋创新的基础。

一个中关村,见证着创新驱动发展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只是北京郊区的一个自然村。几十年来,高校在这里扎根,科研院所分散在这里,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迭代升级。中关村作为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杰出代表,已成为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科技条件最强、科研成果最丰富的地区,正在加快向“一带一路”建设迈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当今中国,高铁、高速公路的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一日游千里,不再是梦想。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家庭标配,网民数量全球第一。能源、水利、通讯、交通等,网络的广覆盖和深度接入让世界惊叹……当今世界,中国很多热门的移动应用已经本地化,让当地人体验到“互联网+ “来自中国的智慧。

顺势者为智,顺势者为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自强不息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和清醒的判断,也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

在走向科技巅峰的路上,中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步伐越来越铿锵有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正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

(本报记者杨淑媛雨菲)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3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