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煜虎嗅FM节问答:拼多多的核


作者 | 方玉虎修 首席作家

如果要检验一个人对当前中国商业趋势的判断,拼多多可能是最好的试金石,甚至不是一个试金石。拼多多被认为是下沉市场、增加新消费者的代表公司。近期,围绕公司的走势判断,业内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有证券分析师为此争执不下。背景是拼多多2019年三季报的表现,让资本市场有些失望。2019年第三季度,拼多多亏损23亿元,季度获客成本为108.63元,高于上一季度的80元。另外,市场方面,看好拼多多的人还是不少的。

在前不久结束的虎嗅FM节问答环节中,阿里巴巴前CEO、嘉鱼基金创始人魏哲先生在回答现场提问时表示,因为拼多多,他的此前拒绝电商的妈妈,也使用了网购。卫哲认为,拼多多的贡献在于“用社交的方式,把中国最后几人(不使用电商)带到了电商的舞台上”。但他也指出,“谁能俘获中国的非主流人群?我相信拼多多做得很好,但并不代表所有非主流的中国人都被拼多多俘虏了。” 而一旦进入电商的世界,用户也会开始接触其他电商平台,开始新的比较。

也可以说,拼多多还没有形成用户心智的认知垄断。

如何对待用户规模壁垒是拼多多争论的核心点。第三季度,拼多多年活跃买家达5.363亿拼多多引流,同比净增1.508亿,较上一季度的4.832亿净增5310万,为单季度最大上市以来的增长。如今,拥有5亿多用户的拼多多真的有自己的护城河吗,这条护城河可靠吗?这些问题足以考验一个人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笔者认为,下沉用户和低价是研究拼多多的两个核心视角,从中可以看出拼多多是否存在真正的壁垒。总的来说,我认为,一方面,有必要承认拼多多巨大的成长空间。但另一方面,如今的拼多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护城河。

低价是一种能力吗?

在备受关注的国盛证券长达95页的看跌报告(《拼多多,或只红了三年》)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拼多多的低价是由折扣。换句话说,折扣是便宜的,而不是便宜的。低成本是由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引起的。

“拼多多虽然便宜,但我们认为打折也便宜。拼多多上的产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其他电商平台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与阿里巴巴京东相比,拼多多的产品竞争力最差。大多数拼多多的“爆款” ” 阿里巴巴京东的产品实际上与阿里巴巴京东的产品一模一样。 “很多都没有在拼多多上销售。我们认为,拼多多产品的成本与阿里、京东并无本质区别。目前由于双向补贴,价格略低,不是拼多多的产品。更低的花费。”

报告还发现,拼多多的“热门”产品并没有太特别,其产品在阿里巴巴和京东上高度重叠。也就是说,没有定制的区别。该报告还有一个核心假设。如果同一款产品在几大电商平台上价格一样,拼多多还会有优势吗?

基于此,报告还得出一个结论:

拼多多的产品本身并没有降低制造端的成本,而是拼多多改变了渠道成本比例,将很大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让商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与阿里巴巴京东差不多的成本。另外,大部分商家欢迎新的流量平台,所以会有一部分利润,让拼多多部分产品的售价低于阿里和京东的实际成本。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低价是否构成了当前拼多多的核心能力?还是只是大额补贴造成的现象。

有观察人士向虎秀指出拼多多引流,拼多多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今天,中国很多低端市场的制造能力实际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工率并不高。够了,但拼多多能够正确利用这些产能,让他们以微利的形式扩大再生产,这就是拼多多模式的土壤。

在国盛证券的分析中,一切都是建立在正确计算拼多多渠道成本的前提下。我们也试探性地承认,计算方法不是唯一的,可能还有其他解决方案。现阶段不可否认,在成本结构上,拼多多已经将制造成本、营销成本和物流成本,包括售后成本降到最低。以保持低价。但是会有一个问题,这真的和拼多多倡导的+迪士尼模式有关吗?还是拼多多说的,本来就是为资本准备的?

该模型有两个前提。一是把加价率严格控制在14%以下,这是低价的保证。但实际上,它是通过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补贴”方式来维持的,那就是巨额的会员费收入。通过会费弥补商品销售毛利偏低。这个模式一看就懂。不过,定位是中产阶级,与拼多多目前的定位完全不同,因此拼多多能否在低端市场复制“会员制”尚不清楚。

二是利用少量精选的SKU进行反向定制或买断。而拼多多是海量SKU,更像是平台属性。

为什么选择少量的SKU?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真正把控产品的质量和色调,满足定制者的要求。简单来说,这也是一家“碰货”的制造业零售商。二是SKU数量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里的成本和效率,包括B2B的物流成本,可以进行最密集的运输部署和转移。

拼多多长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模式能不能形成这样的逻辑闭环。如果承认真正实现大规模定制是拼多多低价能力的核心保障,那么如何在平台化电商中做到这一点,如何保持平台的属性,实现深度供应链制造 真正的定制,而不是 OEM,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用户规模是障碍吗?

说到拼多多,不得不说它在短短几年内迅速积累的用户规模。这些用户的支持也是拼多多看好的最大原因。

然而,在胡修评选的“公司价值”栏目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拼多多用户增长的瓶颈还是用户留存的瓶颈?

虎嗅精选《公司价值》指出,拼多多前期借助微信引流和用户裂变实现用户爆发式增长,但随着红利消退和用户基数增加,拼多多用户增速逐渐放缓. 因此,拼多多最大的问题不是用户增长,而是用户留存。

“从历史数据来看,拼多多1亿元的销售费用投入,只换来了1亿元甚至不到1亿元的营业收入。现在,拼多多29.71亿元的销售费用只换来了27.09亿元的销售额。支出.收入;投资60.24亿元,换来56.54亿元收入;投资48.89亿元,换来45.45亿元收入。显然,拼多多销售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很低. 这是不可持续的。”

“拼多多的现有用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用户补贴。如果补贴减少,用户就会流失,这反映了拼多多的用户粘性不高。拼多多在获得客户后仍然要投入大量成本。(补贴)维持活动现有用户,目前拼多多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达到4.83亿,想要维持现有用户的活跃度,就需要继续补贴(一旦补贴用户流失,就会转向京东和阿里) ,继续通过投入高额费用很难以低成本留住用户。”

也就是说,拼多多的用户留存成本与获客成本基本持平,而阿里巴巴京东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留存成本远低于获客成本的时期。拼多多能否缩短这个时间差距?

尤其是在目前的模式下,拼多多自身的造血能力也是不足的。根据虎秀选择的《公司价值》研究,拼多多目前主要靠资本输血维持。2016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额为正,累计净增额404.23亿元。增长主要来自融资活动,合计贡献272.24亿元。

拼多多严重依赖资本。一方面,平台持续亏损,净利润持续为负,自生“造血”能力不足;第二,回到我们之前说的,获取和留住用户需要高额的补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拥有庞大用户群的拼多多来说,获得收入并不难,只看现在的拼多多愿不愿意。

作者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换个角度看的。除了庞大的用户规模,阿里和京东还有哪些护城河?

简单来说,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实际上是用户规模和支付工具的双重保险。正是因为支付宝的存在,用户一旦进入平台,其用户资产很容易变成金融资产并落户,粘性相对较高。

相应地,虽然京东的支付工具比不上阿里、腾讯,但京东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双重保险。通过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

无论是物流系统还是支付工具,目前还不清楚拼多多下一步的布局会是什么。但毫无疑问,当单一的用户规模无法形成互联网所谓的赢家通吃效应时,拼多多唯一的护城河依然不够宽。这个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巨人,有许多防御工事要建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