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


央视新闻: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一起奔跑,甚至引领历史性的飞跃。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大国,正朝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一、夯实基础,吹响科学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是白手起家。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赶超”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府部署的科技体系科技,打破封锁、自强不息,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不息的灵魂。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泰民安,科技基础极其薄弱,亟待提高。1949年,以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为代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开始建立一批科研机构。1956年,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国家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技术开发”。一项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文化大革命”前,全国科研机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从不到500人增加到12万人。由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个方面组成的科技体系。

(二)艰苦奋斗精神影响深远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一大批留学生报国的热情。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为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至1957年,已有3000多名海外学者回国,占新中国成立前所有海外学生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新中国各领域科技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他们带领全国科研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开创性成果振奋全国

央视网: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

这一时期,在举国上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下,一批赶超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迅速涌现。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相继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和二极管;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大陆生油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σ负超子;1964年 1965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 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70年代初,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已经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做了一个大胆的笔画。

二、锐意进取,科技产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较大冲击,发展停滞。改革开放如一场及时雨,拨散了云雾。我国科技事业转乱为序科技,转衰为兴,迎来了新的春天。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统一了全国上下的思想,明确了奋斗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拉开帷幕。

(一)科技计划相继出台

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中央审时度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1978年,国家制定了《1978—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国民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新时代。随后,完成了《1986-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强调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和建设中的应用。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先后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1991-200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规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这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这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二)重大规划顺利实施

为确保各项科技计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重点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进高新技术的火炬计划等产业化、农村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学基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国家累计投入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超过310亿元,科技攻关(支持)计划投入近70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累计投入约35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成为我国现阶段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为科技事业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央视网: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科学技术体制已难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应运而生。技术体系势在必行。1985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学基金制度、科研项目制度、技术承包制等先进的科研管理机制。创建科技园区,开拓科技市场,优化科研资源布局,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加快了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今天,科技体制改革仍在深化完善中,

(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在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显着增强。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服务业科技能力不断增强,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科学装备自主开发能力和成套体系明显提升,有力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和国家大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等重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污染、国防安全。保护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作用。

三、创新引领,迈向科技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展。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过去的跟踪、跟随到引领、引领的历史性转变,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央视网: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

研发人员总数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完善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不断完善科研人员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2018年,按等效全职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数为419万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数在2013年超过美国,

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的跨越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年均增长20.0% 1992年至2018年,远超同期。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研发投入强度[2]屡创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3]。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支出国,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长14.1%。一系列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减免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的企业分别为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税额分别达到570亿元。1062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产出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

科学论文硕果累累。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会议论文集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一、第二位。论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根据 (ESI)论文被引频次统计,2018年,我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二。

专利发明数量显着增加。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专利质量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量的35.7%,比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增加19件,专利产出效率明显提高。

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深耕细作,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生产大国。截至2018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737.1万件,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申请人向马德里体系提交的商标申请数量位居世界第三;注册量分别达到235.2万和110.5万。

央视网: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

(三)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原始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1118亿元,是1995年的62倍,1996-2018年年均增长19.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973)计划,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懿芳研究员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

科技领域喜讯频传。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支持下,我国高新技术领域频频取得丰硕成果。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会合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下最大深潜记录;四代隐身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战斗机、大型水面舰艇紧随其后。国产大飞机、高铁、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世界所熟知。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建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运行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01个,建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

(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8万家,平均每天新增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5.9万户。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1.1亿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的创客、爱好者和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浪潮中。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我国R&D支出中的企业经费达到1.35万亿元,占全社会R&D支出的76.5%。根据对74.9万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当年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29.8万家,占39.9%。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80家。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央视网: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

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从1990年的27个增加到2018年的168个,入区企业从1600家增加到11.7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互补和互联互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引领中国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迅速。科技体制改革活跃了技术市场交易,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2018年,全国技术市场签订合同41.2万份,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成交总额17697亿元,是1991年的186倍。各类技术中介组织如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在改革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8年底,在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1952个,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4800多个,

(五)支持引导作用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质检、气象、地震、海洋、测绘等领域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36327家,产品质量、体系和服务认证机构484家,累计认证企业63万家。2018年,全国共有气象观测站67069个,全年发布预警信息25万余条,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全国有海洋观测站(点)124个,1个,测绘部门出版各类地图928种;各类科技馆800多座,每年为超过6000万人次提供科普服务。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档、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5.8%。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3183亿元,比2012年增长83.6%,年均增长12.9%,为2.0%。高于同期行业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为2.0%,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9倍。

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质量。技术创新为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2017年,4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共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9.2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3.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9%。比2012年提高5.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中,以开发新产品或提高产品功能和质量为目的的项目占82.4%,“中国制造”正在升级为“中国制造”。

科技创新助力发展新动能。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入,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走向实用化,催生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迅速兴起,极大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和人民群众获得感。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强,科技强则国强。国家强。党的十九大把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为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突破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剖析了薄弱环节,令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使命光荣。蓝图已经画好,但脚病还需稳扎稳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