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知识类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不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第49次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数达到9.34亿。

短视频因其直观、简单、即时、体积小等特点,成为很多人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很多人的兴趣开始从单纯的娱乐“好奇心”转向实用的“学习”,泛知识短视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蚊子在夏天喜欢找到哪些群体?您最喜欢的手机的性能如何?为什么消除游戏总是让人上瘾?一条鱼从河流、湖泊到餐桌的过程是什么?如何砍掉棍骨和肋骨,使其不易溅起?蒙娜丽莎怎么没有眉毛?

这些奇怪的问题可以在简短的知识视频中得到解答。

2020年被称为知识短视频爆发元年,各大视频平台相继推出内容建设的知识版块。这些视频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领域,以及食品、时尚、存储、评估和其他生活方式内容。从广义上讲,能够让人们在碎片化时间内获得知识或技能,对观众有用的视频可以称为“泛知识短视频”。视频创作者不仅包括专业机构和媒体单位,还包括一些爱好者和网红,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通过视觉呈现方式和流行有趣的讲述方式,为知识的传播插上光翼。泛知识短视频的受众更容易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因为兴趣而聚集在相关内容下,一起参与讨论,在交流中形成松散的线上学习空间。

这些视频的特点是什么?如何保证这些视频的专业性?为什么有些人很难长时间专注于阅读一本书,却可以在这样的视频中了解它?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活跃在B站、腾讯微信频道、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者,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了泛知识短视频创作背后的理念和故事。

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只是没有预料到的

——数以万计的内容创作者积极回应网民的多样化需求

泛知识类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

“我找不到,我想不起来。”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泛知识短视频海量丰富的内容。当你脑海中因为一个念头而产生小小的困惑时,可能有人为你准备了一个有趣的答案——数以万计的内容创作者正在积极回应网友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为什么看书时记不住老师教的知识,却永远忘不了漫画中的经典场景?也许这只是错误的学习方式。这是2014年建立“潮智”微信公众号的初衷。从最早的图文产品到出版物、音频课程、动画等知识普及产品,“混合知识”以漫画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讲述着晦涩乏味的知识点,为许多工作和生活压力大、难以默默啃晦涩书籍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超智》首席内容官李翔介绍,情境化、意象化、娱乐化是团队在内容制作过程中遵循的几个关键点。

“教师在课堂上讲知识时,往往先抛出一个名词,再解释其定义,我们会找到一个认知起点,把所有关键点和’因为如此’的逻辑串在一起,弱化不必要的信息,强化关键信息,梳理语境;在意象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画面的信息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趣味,这是我们快速向观众传达知识的方式;娱乐就是通过一些搞笑的桥段、“个性”风格等趣味元素来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这样才有可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吸引观众观看。李翔说。

在“策展人”看来,

视频账号《IC Lab》的主笔,对于知识内容的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奇心。那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可以挖得更深,而这些由好奇心引发的故事,往往有很多人爱读。“比如疫情期间,人们开始囤积冰箱,我们特刊了冰箱。从一个品牌到它的同类品牌,再到中国冰箱行业的发展,最后到中国白色家电的发展,故事越来越多。“馆长说。

在“IC实验室”的内容页面上,“移动互联网十年回忆录”“中国人花了多少年才把鱼上桌”“资本如何创造轻食概念”等话题的视频播放量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我们的视频背后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从历史到现代,再到近二十年,以及互联网浪潮之后的新变化,这样一条线的起点往往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策展人”介绍。

“开脑”、“你做了一个我想做却又不敢做的尝试”、“一个网红食谱的践行者”……这些是视频帐户评论部分中的高频消息。“干炸牛肉河配空气炸锅”、“糖橙果冻”、“三文鱼配年糕”……异想天开的话题选择搭配精湛的剪辑,加上博主“陈老师”的搞笑语言“融茎到位”,成为很多美食爱好者业余时间的“快乐选择”。

“我们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做什么,一开始我们在视频中更注重实用性,帮助大家分辨好坏真假,后来更明确了我们的目标是突出创意,用意想不到的内容给大家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和快乐。”“陈老师”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介绍:“咬有试一口、吃一口的意思,有食物和早尝的意义,俱乐部代表和我们一样热爱食物和生活的人。在“网红好东西开箱”、“逛店”“品鉴”系列中,实拍体验对很多人起到了“避坑”的作用,很多人看的时候都会笑。

泛知识类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

在泛知识短视频中,那些曾经难以进入热门视频公开课视野的枯燥专业甚至冷门的知识内容,以及细致入微的日常生活体验,在精准聚焦传播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受众。

让人们理解和学习

——专家学者变身科普博主和团队“翻译”知识,首次探索专业领域成为可能

泛知识短视频制作的门槛似乎并不高,每个接受过相关领域专业培训或相关经验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知识共享的主体。其实,在直观的视频形式和轻松有趣的表达背后,需要的是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支撑。如何精准严谨地传递知识的“干货”,而不靠激进言论输出极端情绪吸引流量,是泛知识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长久生存的关键。

“混合知识”

团队形成了一套学习机制,即先通过阅读文献、咨询专家等来学习知识,然后消化、吸收、加工,将知识“翻译”成大众喜欢的文字、漫画、动画和音频。与观众想象不同,李湘表示,“混知识”并不是一个团队的“尖子生”,“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学者’,可能会觉得写下来的东西应该被别人理解,团队创作者的内容制作并不严格对应他们的专业背景,他们也是在从非专业的角度学习一个专业问题, “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那么做这部分的时候就会加强,逻辑上会搜索新的信息,不会用以前的经验来写。团队中的“混合知识研究所”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共同教授创意人员并负责专业评审。

作为评测视频账号,为了尽可能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严谨, 下每个视频节目的制作周期至少为一个月,最费时费力的环节就是做测试实验。 评价部主编赵新宇介绍:“查论文和相关行业国家标准是每一期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检测环节,请有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一方面,很多时候实验室可能没有用这种方式测试过一个产品,我们需要提出要测试的项目和与项目相关的指标,这会让我们的测试周期更长。”

对于一些不适合拍摄的实验室测试,“凤凰实验室”会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法。在去年11月一段评估羽绒服保暖性能的视频中,团队直接搭建了一个可以模拟零下20摄氏度环境的冷库,经过多次进出,由男女两组测试人员测量胸部、腹部和手臂的温度变化,综合获得了羽绒服的保温能力。“我们希望在硬核审核过程中变得有趣,因此我们还想考虑视频的外观。羽绒服的实验室检测通常是脱下羽绒服并给出几份报告,这样视频的可视性就会大大降低。赵新宇解释道。

泛知识类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短视频兴起之后,简单化的情感输出成为一些内容创作者的“流量密码”。主观的、强烈的、口号化的内容所包裹的情感,迅速吸引观众排队讨论,获得可观的流量,并捆绑可实现的商业利益。

曾在媒体工作过的王晓,

熟悉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流程机制,在自媒体视频账号“小王”中特别注重内容的客观性。拥有历史和国际关系背景的王晓希望分享自己的知识体系,探索学习方法,让更多人有一个认识和分析时代和世界的视角,“我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干货’,而不是用个人职位’带节奏’。王晓坚信,自媒体账号的成功,不取决于它们在某个时间点有多“炒”,而在于一个品牌在某个领域能生存多久,尤其是知识账号。

从泛知识短视频发展初期到今天,不仅有一批院士、教授、专家学者成为科普博主,更多的普通人也组建了专业团队。他们本身并不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而是通过一套学习机制,快速“翻译”知识,降低知识门槛,让更多人第一次探索专业领域的可能性。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交互

——网友不断整合补充知识,与视频本身一起构建完整的学习场景

除了主播的讲解,在众多泛知识短视频界面中,弹幕和评论犹如脉动的河流,不断汇聚和激发新的灵感,以及更加全面多元的思维。这些“粉丝”发布的内容和博主的回复不断整合补充知识,与视频本身一起构建完整的学习场景。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互动中形成知识的共享。

王晓在视频中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象征性的口号——“一起变强”,这是他希望节目能达到的效果。在视频中,王晓反复鼓励大家要有自己的想法,带上不同的看法。“我想让评论部分成为一个值得一遍又一遍观看的页面,”他说。即使某条新闻不再是热点,网友一年后回来时,仍然可以在评论区有新的发现。它始终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添加新信息。”

泛知识类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

在华为2021年年报发布会的视频中,王晓带领“粉丝”从一个企业的生存现状出发,探讨“面对当前国内外环境,中国应该如何挖掘人才的价值”。“评论区的效果非常好,很多职场学生和年轻人留言,或者分享自己未来想涉足的行业,或者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讨论页非常积极健康。”王晓觉得短视频,这才是他所期待的评论区。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美术老师杨帆将课堂“搬”到网上,怀着一个宏伟的目标,“希望我的内容能成为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树立审美习惯和爱好,特别是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绘画艺术。

在课堂上,杨帆发现,如果问认识哪些画家,很多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说出毕加索、达芬奇、梵高的名字,只有少数人会想到齐白石、徐悲鸿等中国画家,这让他有些担心。在视频账号“杨帆谈艺术”中,他通过相声,以搞笑幽默的方式讲述艺术史,在中西绘画艺术的对比中,带大家领略中国艺术的魅力。有人留言说:“老师你说完这句话,我就是一个非常喜欢艺术的门外汉!”

杨帆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就看谁能浇水。对于评论区的评论,杨帆基本回答了问题,“我用视频来激发大家的兴趣,也许有些人会因此而成为画家,也许有些人会因此而思考和理解美。他把艺术创作比作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比赛,艺术科普就像带领老人和孩子在公园里锻炼,“两者同等重要”。

对于泛知识短视频的订阅者来说,对内容创作者发布的内容达成一致并不总是合适的,有分歧和争论是正常的。正是因为“真相总是越来越清晰”,相关知识页面才能不断丰富,变得更美。

“有些网友会在我们的视频下面留下大文字来分享他们的观点。的确,我们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大家会非常认真的思考我们的评价环节是否足够科学,我们的主笔会主动和网友沟通。赵新宇说。他提到,《凤凰实验室》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希望观众能够独立思考一款产品的优缺点,“一方面要跳出消费者宣传,另一方面不要因为我们的评价而’扼杀某款产品’”。

在基于兴趣的共享电子学习社区中,观众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从观看和互动中获得情感满足。对于博主“陈老师”来说,这种情感交流也是双向的:“每期我都会看留言,但说实话,我非常害怕看评论。即使连续五条评论是正面的,一条负面的评论也会令人难过。针对一些质疑的声音,他也会在镜头前认真解释谁又好笑又幽默。有网友留言鼓励:“不要因为否认而被束缚,只要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下次再行动时积极调整。我喜欢这个不完美,但可以给每个人的星期五带来欢乐。”

这样的留言让“陈老师”倍感珍惜:“我们和粉丝的关系更像是朋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时候遇到在路上看过我视频的人,会主动打招呼,虽然我说不出我的名字,但我能记得我在节目里开的玩笑,这让我很开心。”在正向

和正向的引导下,因为共同的兴趣,泛知识短视频汇聚,形成学习社区的良性循环。

让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

——在保证内容含金量的同时,实现创作与收入的平衡

自泛知识短视频兴起以来,各大平台纷纷推出激励计划,通过资金和流量的支持,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对于非公益账号来说,单靠平台补贴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头部效应下,一些中小内容创作者更难以入不敷出。同时,在互联网的传播属性和平台运营逻辑下,内容创作者的生存取决于内容的传播力和受众的关注度。如何保证内容的知识含量,同时实现创作与收益的平衡,是泛知识短视频创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构建内容付费和

知识付费模式是众多平台和内容创作者实现商业价值转化的一种手段。知识创造机构“光年课堂”创始人李媛媛,在传统出版行业拥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在她看来,无论是传统内容生产还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内容生产,“内容为王”始终是不变的法则,“付费内容的创作者必须精心打磨,对知识负责,对受众负责”。

“为什么人们愿意为你的内容付费”是李媛媛经常思考的问题,她的回答是增加内容的附加值。在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期间,《光年教室》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人世间》原著人物命运解读,从原著的创作思路出发,结合大量历史背景知识,解读每个角色面临的现实与困境,传达”不完美就是生活“的正常生活。我们不会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我们必须在艺术加工中传达新的内容和灵感,并赋予电影中涉及但未呈现的深层内容。李媛媛说。

她坦言,自己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过危机,“但最终我们会发现,是内容本身给了我们从内到外打破危机的力量,这也让我们坚信,认真做内容是一切的基础。同时,将视频中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也是实现知识视频创作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李媛媛介绍,《光年课堂》在将付费内容转化为图书出版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即使是广告短视频,我

也会让它符合’IC Lab’的内容调性,检查信息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根据这个广告信息分享我的想法,人们看到视频时仍然会觉得有用。”这是一个真诚的问题,如果你把商业内容当作广告并把它读出来,你既不对党负责,也不对观众负责。我把内容展示给观众看,然后看广告,大家都可以表示支持,这其实是一种交流。“馆长说。

对于评测账号“凤凰实验室”,商业内容的选择尤为谨慎。“我们会严格把评价和业务分开,如果是横向评价比较多个产品,那么肯定不会接受商业活动,因为你把一个商业促销的产品放进去,这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产品的商业推广,我们也会先尝试尝尝,如果我们真的感觉不错,我们愿意做一些分析,但一般不会选择风险太大的产品。赵新宇说。

在围绕泛知识短视频形成的网络社区中,内容创作者不仅提供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将知识优势和学习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多位受访内容创作者联合提到“内容为王”,在轻松有趣的表现形式下,知识内容本身依然是泛知识短视频吸引观众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他们最珍惜的。(记者 李小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2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