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这一点也不奇怪,没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或个人学习了MCN机构的‘经验’,一些经过认证的个人和机构账户也由MCN运营。” 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曾勇(化名)表示,业内确实有不少医护人员在社交平台上开户,操作目的和方式各不相同。

具体来说,社交平台上的“医疗科普”主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严肃科普,一类是医疗消费类科普。 后面的主题包括医疗保健、医美整形、口腔、眼科等,私立医疗机构或没有行医资格的机构开户的账户更喜欢这部分内容。 在那些宣传“医疗消费”的账号中,很多内容经不起推敲。 例如,一些医美项目中使用的案例来自海外机构的官方网站,专家一眼就能识别出来; 部分内容违反医学常识,涉嫌夸大治疗效果或叠加不能同时进行的治疗项目。 如果观者信以为真,很可能会被误诊和虐待。

曾勇还观察到,很多医疗相关账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鼓励浏览者购买服务,所以即使是具有专业资质的“真白大褂”,在介绍内容时也倾向于“导医”、“指导”。

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一些医疗类短视频账号的主角身穿“白大褂”或“手术衣”宣传产品,然后用小字标明自己不是医生

事实上,监管层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今年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形式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卫生保健知识。 该规定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短视频,严厉打击“假科普、真货”直播。

一些平台也注意到了MCN机构对医疗相关账号的影响,出台了限制措施。 部分平台发布“不支持医疗健康认证账号由MCN运营”、“调整医疗健康认证账号(含机构)私信、粉丝群互动功能”等公告,限制医疗健康认证出境咨询、二次咨询等的账号。带货等等。 但从实际调查来看,仍有MCN以不同方式支持医疗相关账号的引流和引导,平台自律规范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有必要留意社交平台上的“白大褂”。

医学科普内容仍需严格把关

今年2月,当红健康医疗博主“燃超人阿宝”通过认证微博“吐槽”:“没有吹不出来的屁话,只有没有底线的骗子”,内容直指社交平台上质量低劣的医学科普短视频

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burn超人abao微博截图

在上海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的范明明(化名)也有同感。 “一些‘白大褂’看似在认真做医学科普,但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她认为,社交平台上的“真医生”可以分为几类:知名医生、普通医生、推动医疗消费的医生。 医生所在医院知名度不高,为了打造个人IP,医生热衷于通过社交平台制作视频,但受限于专业经验短视频,有些内容非常水。”

范明明举了个例子。 在他的工作领域,有几位来自正规医院的年轻网红医生,“但他们的资历都比较浅,对一些治疗方法的理解也不准确,分享的治疗方案完全是错误的。结果,看了这样一个视频,患者要求其他医生按照短视频的介绍去做,不做就乱收费,这让我们很尴尬,也很费时间跟患者解释”

她说不同的医生有自己的专长。 虽有全科医生,但仍“如山交错”。 因此,如果视频中的妇产科医生介绍精神科的内容和普通外科呼吸科医师的知识,可信度就更低了。

短视频 社交平台“医疗科普”不

在上海另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刘晨(化名)也表示,严肃医学科普视频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他了解,有些短视频账号虽然是个人IP,但背后都是团战的结果。 目的是提高内容的准确性。 把比较复杂的医学知识解释清楚。 有时,患者对疾病或诊疗方法的认识会卡在某个点上。 看完短视频讲解,顿时豁然开朗,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 “

但他觉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很难判断“真医”的专业知识是否靠谱,因此需要多管齐下,进一步规范社交平台的医学科普内容。

一方面,平台要承担审核责任,不仅要防止“假医生”的出现,还要对“真医生”介绍的内容进行审核。 例如,通过建立专业联盟、加强平台审核,可以减少“医嘱”或误导信息的传播。

另一方面,对于有志于短视频科普的“真医”和正规医疗机构,要对科普内容负责,用心去做。 “有些团队打造的IP背后,有医院或科室的官方公众号、微博等,可以将个人IP号与公众号关联起来,确保医生介绍与官方介绍相符。” 刘辰提议道。

最后,各位观众切记,在社交平台上,即便是“真医”分享的内容,也只能作为参考,还是要到正规机构就医,对症下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