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工作者加快推进高水平技术自立自强

新华社记者 胡哲 陈锡元 谭元斌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科技,以“一箭双星”形式成功将试验十四、试验十五卫星送入太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郑斌 摄)

“5、4、3、2、1,点火起飞!”

金秋时节,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支“快利箭”拔地而起,腾空而起。

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第16次成功完成飞行任务。成功将两颗试验卫星送入太空,我国对浩瀚宇宙的商业太空探索更加活跃。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总装试验车间,技术人员正在检查火箭对接状态(2022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在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0多公里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生产车间正在准备更多的“快舟”火箭,等待揭开宇宙的奥秘。

“从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00余次发射,从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空间站建设,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为科技强国,这些都是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航天科工总技术员严敏表示,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将进一步为大国创新指明方向,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们充满期待.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在西太平洋海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离开科考船“向阳红09”号,准备下水进行中国远洋38号最后一次下潜(2017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世平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全局出发,对科技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谋划、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结构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创新指数显示,近年来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持续稳步上升,2022年排名将升至第11位。

北京亦庄,一排排充满未来感的仪器设备整齐排列,信号灯有节奏地闪烁。这就是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新成果之一——“千石”超导量子计算机。

“我们打通了量子应用、量子软件、量子硬件的全流程,让量子算力触手可及。”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说。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2022年9月22日,合杭高铁湖杭段首班车从杭州西站发车。新华社记者黄宗智摄

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参与了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批入选“国家高新区”,来源创新充满流水。目前,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已达173个,比2012年增加84个,为创新发展贡献“高新动力”。

在江苏苏州高新区,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谭海仁教授团队将大面积钙钛矿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4.5%。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

夜深了,人也并不安静。22:00科技,实验室的师生们依然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操作氮气手套箱,完成钙钛矿吸光层和小面积电池组件的制备,并用阳光模拟该过程. 测试光电转换效率。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寒武纪科技CEO陈天石介绍了国内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2018年5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从实验室到工厂,我们还需要努力。” 谭海仁告诉记者,“国家大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科研人员享受的政策‘红包’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争取更多新的突破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高新区是科技的聚集地,是创新的孵化器。”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我们将坚持高标准定位、高端资源集聚、高成长企业培育、高端产业发展, 和高科技的发展。质量创新生态建设,贯彻新理念、源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机制、构建新格局,推动高新区高新并举取得积极进展。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这是“中国天眼”全景图(摄于2022年7月21日,维修时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欧东渠摄

“天眼”眺望银河,“蛟龙”探索深海,“高铁”通达中国,“5G”连接世界……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前途无量。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胜利召开。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将进一步坚定创新信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努力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成就。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题:把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