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飞越深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科技创新报道频频——

天问一号飞越深空,成功探测到火情。今年5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我国第一辆火星探测器“祝融”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

筑起梦幻天宫,神舟飞船继续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相继执行。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也将创下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纪录。浩瀚的天空,见证着大国的自信;

再创新高,“人造太阳”继续“燃烧”。5月28日科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1.2亿摄氏度的温度下持续“燃烧”了101秒,将此前的世界纪录延长了5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斗争取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自党的十八大战略支持发展”。

今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

立足新舞台,启航新征程。今年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升至全球第12位。

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太阳“西河”探测实现太阳探测零突破,“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机样机问世,高空宇宙线天文台投入科学运行……元年“十四五”,我国持续推进 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实现新征程上阔步前行技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场景,被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变成了真实场景。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从头合成淀粉,被国内外专家认可为“典型的‘从0到1′ 原始突破”。

“基础研究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基础研究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中国实现自力更生的前提和基础在科学和技术领域。”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

一年来,我国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持续发力,喜讯不断。在四川海子山,高空宇宙线天文台首次在银河系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识,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

近年来,我国把基础研究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十四五”期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8%以上。可以预见,重视基础研究将有力引领我国原始创新,实现“0到1”越来越多的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9月12日上午,山东荣成石岛湾,天高云淡,海风拂面。世界首座模块化球床高温气冷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机组正式进入“连续核反应”状态。这是业界公认的第四代核能技术首选堆型之一,标志着我国在以固有安全性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追随到世界领先的跨越.

2021年,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将坚定创新自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我们要一心一意,坚决攻克和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学院。

科技创新要素支撑力度更大。

创新的唯一方法是赢得人。当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表面时,美丽的“蝴蝶”造型令人惊叹。这样一个兼顾工程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设计,出自一群年轻的工程师之手。今天的中国航天员,其中80%是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是名副其实的“青年队”。

这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要素更加强大。科研人员素质和数量不断提高,研发设备日益精良,研发经费位居世界第二。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说:“我国的创新条件已经不是以前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依靠拼搏,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将能够实现科技独立。自我提升。”

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催生新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世界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危机中孕育机遇,形势变化中开创新局面,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锻造长板、补短板,从核心技术向高——终端产业、创新创业按下快进键,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正在赋能和加速高质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高端产业蓬勃发展。

闪电般的快!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今年正式下线,在国内以时速600公里的速度运行,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一整套技术和工程能力正常导电的高速磁悬浮。

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喜讯不断。国内首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建成;“华龙一号”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站占全球70%以上,5G终端连接数4.5亿……一系列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加速形成新引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

“新型纳米绝缘材料的研发,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机遇。” 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敖博粒子研究所总经理助理刘思达说。在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下,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日益凸显。以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为例,它已经聚集了370万开发者,训练了42.5万个模型。我国人工智能“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百度飞桨”背后 是百度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四电子研究所、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深度学习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样一个创新的联盟,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27万件,比上年末增加2.4万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6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62.3%。

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大学有成绩,企业有需求,通过畅通转移转化渠道,才能实现从前沿技术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 今年3月,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乌镇实验室,重点攻关共建材料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共同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产业转型“最后一公里”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线。

在成立三年的西湖大学,今年已完成多项专利,完成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从红细胞治疗技术、蛋白质组学分析到AI(人工智能)新药研发,涌现了十几家高科技公司。

今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深入实施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活跃。1-10月,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8.3万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3.6%。在华夏大地上,科技创新无处不在催生强大动能。

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会时,寄语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学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抓住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解决发展难题,自觉肩负光荣的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强自强,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今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潜力,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提供强劲为实现科技自力更生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评价是两者的结合,不是“只看论文”或“只看学历”,要看能力和贡献。

“19年奉献基层、服务生产线,今年我被任命为研究员。” 56岁的山东省农科院花生专家崔凤高开心地笑了。因为只有大专学历,崔凤高多年来一直没有被评为高级职称。没想到,今年8月,单位组织了“破四”岗位的角逐,不分学历,不分贡献,常年扎根该领域的“土豪”崔凤高终于拿到了他的愿望。

今年以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清理行动不断推进,不合理的评价制度逐步被摒弃。谈论有创新价值、有能力、有贡献的英雄,正在成为科技界的共识。

在新评价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正潜心科研,着眼于长期、高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力争在国际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基金管理不断优化,科研自主权不断增强。

“以往申请项目时,需要先提交不同科目的财务预算,中间很难调整。‘并表制’实施后,无需再准备详细的计划的费用,也不用为买多少试管之类的小事而分心。” 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沉军高兴地说。

科研经费管理不断优化。今年8月,《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出台,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同时,科研经费“承包制”试点稳步推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研究人员表示,科研自主权越大,我们就越有信心探索未知。

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无所谓你来自哪里,英雄无所谓他们来自哪里。今年以来,我国下定决心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设立和组织管理,实施“挂单挂号”“赛马”等新举措,让引领想办事、能办事、办事成功的科技人才带头,让有真才实学、学有所成的科技人才。人是有用的。今年5月,科技部在首批启动的重点项目中尝试“揭榜、带头”。申报无门槛,揭牌岗位无报名时间要求,揭牌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职称要求。团队自告奋勇。

通化万里丹山路,老凤鸣声中少凤清。自上而下,更多的科研项目向年轻科研人才倾斜。“十四五”首批重点专项中,约80%的专项计划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农科院青年人才计划……这些“绿色通道”都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四个方面”,勇攀科技高峰,必将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学技术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科技自力更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记者 冯华 吴越辉 于思南 顾业凯)

2021中国经济观察①:高质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